朝代:先秦作者:佚名出自:网络整理更新时间:2023-06-01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

李苦禅(1899-1983)

李苦禅的人生与艺术——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

唐王勃云“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然千秋以降,地虽有灵而若天缘不至,则虽蕴人杰亦无以颖脱而出。昔和氏之玉,若不遇慧眼识者,虽千世万载亦终不能发为连城之璧。

李苦禅先生一生之三落三起多为海内外所不了解。

“五四”新文化运动运动之后,群英辈出,苦禅先生为其一。美术理论家王森然先生在1936年出版、齐白石大师题签之《李苦禅画集》序言中写道:“苦禅名英,山东高唐人,家贫苦,性刚直亢爽,能急人之急,尚善若谷……民八来京,入勤工俭学会学习西画,颇能自创风格。初组织九友画会,曾以豪放恣肆惊动艺坛,后以发起中西画会吼虹社等,为中国新兴画派之开端。任艺术学院教授,为齐白石山翁之高足……极神明变法之妙,尽变古法,沉郁雄浑,大气磅礴,扫除谿径,另辟幽异,白石先生谓‘英也过我’,又曰‘英也无敌’,又曰‘若老死不享大名,世无鬼神’,可谓推崇备至!诚晚近以来,艺坛不可多得之杰才。年未及三十,已卓然成家,携清风两袖,秃笔一枝载游南北……车尘所到,倒屣争迎。讲学从游者甚众,济济盈门,目不暇接。”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

1926年齐白石在李苦禅27岁之作《祭物图》上题评:“龙行凤飞,生动至极,得入画家笔底必成死气。今令苦禅画此,翻从死中生活动。非知笔知墨者不能知此言。”

1937年9月30日《晨报》“现代艺人志”栏目有《名画家李苦禅》标题,节录其文:“年来北方艺坛上,创造派的先锋,胆大心细,异帜独标,绝类离伦,优入化境者,要算这位大名鼎鼎的李苦禅先生。李其姓,英杰其名,近名李英,号励公……家贫困而具奇才。学习西画,崭然头角,出人头地,领袖群伦,不避物议。中国新兴画会之开端,多赖提倡之力。豪于饮,谈吐亦锋,有‘饮如长鲸吸百川,高谈雄辩惊四筵’之慨。痛快淋漓,不拘形迹,慷慨轩昂,热肠古道,肝胆照人,卖画及教书之资,到手辄尽。苦禅先生作品魄力之大,笔法之奇,神工鬼斧泄天地之灵秘,是非有绝顶之才,一身都是胆者,不易出此……”

黄庭坚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徐青藤诗帖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然而此后,李苦禅之鼎鼎大名在报章上淡然若隐,其踪影亦罕现矣。查史方知,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一腔热血为国家的李苦禅,甘心留在北平,以画家身份为掩护,毅然投入地下抗战工作中。在举国抗日保卫中华的民族危难关头,苦禅画屋便是各路抗战志士来往交汇之所。李苦禅由此涉嫌,陷入日寇宪兵狱中,备遭酷刑而不招供,只诵民族英雄文天祥之《正气歌》以自励。侥幸出狱之后依然以卖画之资暗助地下抗战。故此长达八年之中报章竟有此一条“原以为画家李苦禅已归道山,不想今尚在人世”云云。

抗战胜利后,北上接收国立艺专之徐悲鸿院长,诚邀李苦禅为艺专教授,并在徐氏发起首届“中国美术作家协会”中选为理事。但因内战未久而发,民不聊生之秋,又岂有欣赏美术之闲情逸致?故而苦禅先生又三载颠沛矣。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1976年后,苦禅先生始如鱼得水,如龙跃渊,挥毫泼墨,大展平生未尽之志,时人谓之“焕发艺术青春”即先生此际境况。尔后乃于影视频出,得八方邀请,与林风眠、赵少昂欢聚于香港,与中外来宾畅谈于新居,挥毫“振兴中华”于深圳蛇口,鸣钟祝福华夏于姑苏,足迹南北,报章屡现,其声誉已不亚当年,且庶几过之。

1983年,苦禅先生度天寿而寂化,有关领导或亲临致哀,或挽书吊唁。千百友朋则垂哀而痛别,十里长街皆放绿灯以送灵车,四海挽书骤至,盈室如雪。李可染先生挽曰:“花香百代,功薄昆陵。”康殷先生挽曰:“亮节高风,千秋式范;俊才绝艺,一代宗师。”斯联悬之先生遗容两侧,来众莫不默然垂首。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苦禅先生既逝三载,1986年6月11日,李苦禅纪念馆于其家乡山东省济南万竹园隆重开幕。千百来宾喜临剪彩之际,不唯惊叹偌大古园辟为先生之馆,更钦佩先生所教之李门全家,夫人李慧文不以先生遗爱(文物字画)遗作为私财,倾数百件恭献家乡,陈列于此,以供世人共赏。行文至此,或有问者:“既为画集作文,何以数言先生如此多人生命运之事?”我答之,是缘先生一生素重“天人合一,人画合一,必先有人格方有画格”之观念所致,“画如其人,书如其人”是也。苦禅先生每每论此以溯源,引证孔夫子做人作艺之教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故其艺术诚非养尊处优、明窗净几修习而就,乃如徐青藤一般,是将己身与国家民族命运同升沉、共荣辱所融铸而成。鲁迅先生曾云,离开一位作家所处之时代背景去谈论其作品,是近乎说梦的。斯义即在于兹。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通观苦禅先生艺术,主要有如下诸项:

其一,人品画品统一观,上文已略及。他常说:“艺术乃真美善之物,人格不佳,其心无真可言,流于书画则多生虚伪与浮华,惶言美?而非至美难以臻于善境;美极而善,可教化于世,近世蔡元培先生称为美育。身执美育岂有不重人品之理?”其恩师白石山翁早在1928年即赠其书云:“苦禅仁弟画笔及思想将起余辈,尚不倒戈,其人品之高即可知矣。”今观苦禅先生一生之人品艺品,白石宗师当年之预言诚非虚妄也。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

其二,苦禅先生以直接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之经历,对比中西文化艺术,在学习西方有益文化中,并未泯灭民族文化自尊之心。六十多年来他一直认为:“利器之学中不如西,而审美之学西不如中。”尤以为绘画领域里,中华书画非但略无落后可言,就其总体而论,直可统领未来世界美术之潮流。在其壬寅年(1962)手迹中即有:“中国画驾于世界之表,不识者见之寒心吐舌,伤哉。”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

其三,妙得天籁,与天同契。他认为作画当通过“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达到苏东坡所推崇“厌于人意,合于天造”之境界,即不留功夫造作痕迹,来于自然、融乎心田、流诸笔端而复归于自然之“天籁自鸣”境界。他说,必以老子“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思想为指教,方可达到归真返璞的至高境界,如此才是“与天同契”,苦禅先生奋书此四大字,如今高悬于李苦禅纪念馆门楣。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

其四,古为今用,写自家胸臆。苦禅先生常引其西画启蒙教师徐悲鸿先生昔日之教:“文至于八股,画至于‘四王’,皆至衰途。”故其深铭白石恩师教导“删去临摹手一双”,绝不陈陈相因,以貌似古人与师长为荣。他多次借石涛和尚之言以明志:“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古之须眉不能生我之面目,我自揭我之须眉,纵有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故君子惟借古以开今也”。白石山翁1926年赠其诗云:“苦禅学吾不似吾”“苦禅不为(谓其不造其师假画—笔者注)真吾徒。”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其五,写生为本,意象为要。苦禅先生谨遵白石山翁之教:“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他认为,没有大量真正的写生基本功夫,便没有综合、变形、夸张、取舍和创造意象的资格。而且他指出,意象创造的最高心境应是经过以上理与法之实践再忘掉这些理与法。他在画鸡时题道:“写鸡忘机是超鸡。黄庭坚曾说,于无心处写佛,于无佛处求尊。”应当深入理解的是,他这番从“有意有法”到“无意无法”以至“忘意忘法”之观念不只体现在意象创造方面,而且是贯穿在他的全部创作过程中。古圣云“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即斯义也。他认为,作画本为人识,由玄奘所谓之“第一识—眼识”徐青藤诗帖,必以视觉可识之图为载体。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中可知,南朝宋的颜光禄已明言“图载”有三:“图理”为卦象符号,“图识”为书写文字,“图形”为丹青绘画。“图形”即图画形象,形象“甚谨甚细”为“表象”,黄宾虹与白石翁谓之“太似”,形象“真不了”为“不像”,二翁谓之“不似”,故云“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有川剧大家亦云“不像不是戏,太像不是艺”,那么何以把握这“之间”的适度呢?

孔子的思想方法是执两端而用其中,“中”在何处?李苦禅从八大山人的造型中悟到“他既不杜撰非目所知的抽象,也不满足极目所知的表象,而是创造以意为之的意象。”“抽象”在《周易大传》中列为“形而上”者,即非“形而下者”,肉眼绝不能识之,只能列于玄奘所谓“第五识—意识”的范畴。当今流行的抽象画之称,究其义乃“看不见的画”,实谬种流传以讹传讹之甚者,其错在译—将英文“抽取”错译为“抽象”所致。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抽取诸象之美合而成象最美,何以合,以意合之,故称“意象”,其义方明。八大山人所创之种种意象,尤其鱼与鸟,李苦禅最喜其无名鱼无名鸟与怪石,认为皆前无古人,后启来者,诚于心,践于行,“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周易大传》)

意象概念本源于《周易》,形于诗、文,论著可见南朝刘勰《文心雕龙》、唐司空图《诗品》。现于绘事,则明鉴于明项墨林之跋文,而近代数十载几无人用之,尤以画坛为最。至1978年李苦禅论及八大山人与写意画本义之际又重启,刊于《八大山人画集序言》,又嘱我用之,刊于1980年香港大学《学苑》,绝非今日才“创新”的概念。八大山人所创意象之典范作品,有西方人士初见而讶之,谓之“中国现代派绘画”,其实是将印加人、玛雅人生活数千载的大陆自诩为他们“发现的新大陆”,诚妄度而已。

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其六,以小见大,画外求画。苦禅先生常讲:“一幅写意画魄力如何,先不在于笔墨而在于章法布局,要里出外进,大开大合。”现在叫做“形式感”,“实际上是把形物归纳成不同角度不同长短的一些‘线’,造成冲突矛盾而又令其统一。”这样作,“画虽有限而意无穷,这是画外求画的办法。只在画里求画是小家气。”因而看他的画虽属一花一草、一石数鸟,但俨然是大自然之一隅,绝非园囿花圃之事所可相类。

其七,“运墨五色俱”的色彩观。苦禅先生常以古之禅画、文人画完全用墨或极少设色的范例教示弟子说:“墨用好了,自可产生丰富的色彩感—由目及心的色彩。”1961年他致画家李巍的信中言及“中国文人画作之理,其要在《易》”。他由“阴阳生四象、八卦”的易理认为,黑白即阴阳,即可生发无尽层次之色彩感,所以最高度的大写意画乃是全用水墨。但是他也尊重观众喜爱明快颜色之时尚,不过他认为“画如多用色须留意以大块的墨与空白镇住调子”,白石山翁之作即如是。他本人在当年专攻油画时,亦曾自创过一种“金碧重彩写意画”独特风格,乃大写意笔墨与传统金碧山水画技巧有机结合的佳构。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其八,“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此乃苦禅先生名言。他一向认为,中国写意画是写出来的,西洋绘画是画出来的,我们在这方面比西方高一筹:在世界画坛上首先发明了“融‘结果美’与‘手段过程美’于一体”,并由此而发明了“融‘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于一体”的是我中国,而书法同绘画结合恰是这一伟大变革之契机与关键。因此他从青年时代直至去世前六小时徐青藤诗帖,除生病与灾难之外,几乎从未停笔,恒悬腕以练书。他说:“不懂书法艺术,不练书法,就不懂什么叫大写意和写意美学了。”因而在中国正宗书法艺术之“画家字”方面独树一帜。

他在数十年觅碑访帖之中自成朴雅浑厚而又风神婉转之行草艺术,亦有极富金石魂魄的多种书体,其书与画互为表里,相得益彰。至其绝笔之作,乃盈尺大字书联,镌悬于日本长崎孔庙仪门:“至圣无域泽天下,盛德有范垂人间。”文词与书并臻异境。他认为“手段过程美”的最大宝库在中国书法艺术之中。李苦禅认为八大山人的书法艺术堪称王右军之后第一人,他认为八大所书《兰亭序》,融王书与篆意之中,尤得《瘗鹤铭》之古朴行笔,若无缓急之痕,全无法度之迹,运笔与结体如同济公无仪而“散僧入圣”。体会如此手段运之于笔墨,他谓之“用笔若绵里藏针,若太极拳,若行云流水,若《易经》之义‘刚柔相济’‘刚中而应’”。仿佛不思不勉而自然使转之际,或得其趣。东坡云“反常合道谓之趣”。他颇为欣赏写意笔墨的这种东坡境界。

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

苦禅先生认为写意之“写”最忌手段造作,功痕毕露。以戏为例,如个别武生登场,尽显习拳耗腿之力,其效果却因功害戏。应知“真功不见功,真力不见力”;“太上,不知有之”(老子语),意拳大师王芗斋早年与李苦禅切磋拳理,曾云“形不破体,力不出尖”,故“意拳”亦称“大成拳”,乃全不露武功相而集武道大成之谓。《金刚经》云“佛无相,有相即非菩萨”。上乘之笔墨手段“亡有所为,任运成象”(五代洪谷子语),却全不露相而返朴归真。庄子云“既雕既琢,复归于璞,善夫”(按:“朴”为原木,“璞”为子玉,音与喻义同),又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诚哉斯言。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诗帖

其九,不可胸无点墨,要具备广博的学识修养,乃是苦禅先生一贯的律己与执教之主张。他从来认为,中国是了不起的文明古国,文化极丰富,因此中国历来的大书画家多非专职,他们大多具有多方面修养,甚至文武双修而仅露其一面,或书或画或诗或文,即颇有独到成就,如苏东坡、徐青藤便是典型者。他认为单打一地画画不过是小道而已,须知比画高者有书法,书法之上有诗文,再上一层乃蕴含哲理之音乐,最高层次—大道乃是先贤之哲理:老庄、禅学、易学与儒学。因此要令自己的书画高超,就必须在高层次学问上下一辈子功夫。他说过,没有哲理头脑、文学素养与书法修养的书画家,笔下永远是“武大郎放风筝,出手不高”。苦禅先生本人之作所体现的,正是那博大深厚的国学修养与同外国文艺一贯持比较态度、包容态度之治学精神,不断滋育驱动着他的艺术生命。

徐青藤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

纵观画史,凡成风格者谓之画家,影响日彰者冠以著名,至人品画品俱高而成就稳泰者,知音拥戴而谓之大师,由此追仿日众,渐成流派之势者,则堪称开宗立派之宗师,身后逾百年,后人回望,其若众山凌峰者乃尊称巨匠,巨匠之至尊者,史称“画圣”,荣被此誉者征途艰险,淘选无情,历九九八十一难而成正果者寥寥无几。

所谓画圣者,画坛圣人也。何谓圣人?儒典有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庄子云:“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苦禅先生常言:“写意书画自分数品:狂涂乱抺,佯作才子态者为俗品;功力甚佳而画意平平者为能品;只见其传神而忘其功力修养者谓之神品;神来之笔,妙不可言,尤不能再者谓之妙品;全然隐去功力修养而似于不思不勉中从容中道者,物我两忘,人即画,画即人。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黄庭坚诗帖_徐青藤诗帖

‘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淡,与神为徒’(唐·符载语)。全若天籁自鸣,遂谓之逸品。”“逸品境界唯中国画中有之,画史中仅见石恪逸笔罗汉、梁楷泼墨人物、法常古松八哥、徐渭写意花卉、八大山人简约花鸟、吴昌硕率意小品,白石翁晚年之作即臻此境。”

黄庭坚诗帖_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_徐青藤诗帖

逸品求之不得而得之不求,求必不足抑或有过,一如求法。禅宗史话有载:一徒问师“何处求法”,师答“座定即可,一求一觅便偏”。初学画者必求种种法,至熟至炼则忘法,郑板桥云“画到熟时是生时”。石涛云“至人无法,无法之法乃为至法”。李苦禅笑道:“这‘无法’不也是一种‘法’吗?终究未忘法,石涛虽高,终不及八大,似在于此吧。”而八大山人达到的境界当如何比论呢?李苦禅讲了释迦牟尼第一禅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此中真谛,有缘得之者,诚如菩提达摩所云“理入、行入”的“随缘行、乘法行”之境界。而平生仅嗜训考为文而执着笔墨特技者,无缘此中三昧矣。

如是禅理生出禅画,始谓士人画、文人画。唐时禅理渗诸画论,影响深远,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论》有言:“夫画物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识其了,是真不了也。”归元寺柱上也有言:“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石涛深明“了法”却执着于“无法”,终不及八大山人“随缘”“乘法”来得透彻,故如称八大山人为“画圣”,则列石涛“亚圣”可也。

详悉苦禅先生人生历程及以上艺术思想,始能真正理解苦禅先生作品。

以往画集虽然集中了苦禅先生众多的作品,但多系其大半生艺术之余烬与部分晚年之心迹。昔徐青藤遭逢不幸人生,未曾留下什么“赏心悦目”之画,而只有天纵狂放之笔墨;今苦禅先生那风云谲变的人生也难以为后人留下什么“辉煌的殿堂艺术”,而多系坎坷间隙之中的凝云积雨,虽老逢安顿,然方展“怒放”于“晴雪”(二者皆晚年画梅之题—笔者注)时便寂化作古矣。但是,他的笔墨留予世人的,却终归是深深内蕴的力量与跃跃勃发的生机。

或有现代评论者好将当代诸家以等级分列于“艺术之塔”,不禁忆及苦禅先生生前立于塔林所言,其意为:一般寂僧之塔如林并立,难分高下,唯佛祖之塔立于初转法轮之地超然独处,周围无与比肩者。其余凡有佛宝之塔,宝皆不在层层之上,偏偏居于层层之下之塔基地宫中,故偷砖觅宝者虽至塔倒而基宝犹存,后人依基再立,宝塔复高矣。先生认为真做学问者当自存其宝于基而不屑于时誉与标价,我承其话锋云:若借助金钱与势力而非真学识与人格,即使其艺事喧嚣于时者,则几如比萨斜塔—正不出名斜出名。

苦禅先生平生所卑者如是,而崇敬者乃宋之石恪、梁楷、文同、苏轼、仲仁与法常之伦,明之徐渭、陈淳、林良之辈,清之八大山人、石涛与“扬州八怪”,清末之赵之谦、任伯年、吴昌硕及近代弘一法师、齐白石、徐悲鸿、林风眠诸公。尤为尊崇者则是明季兼抗倭英豪、戏曲作家、诗书画家于一身的徐渭,有其诗句“时梦青藤是前身”“人云青藤是前身”堪证,苦禅先生之人生抱负及人品画品由此不言而喻。

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评价苦禅先生一生艺术时说:“歌德曾引过一句拉丁诗:‘人生短促,艺术长存。’我知道这并不是说任何艺术,而是人民所肯定的艺术,苦禅老人的画就是这样的艺术。”

(作者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清华大学教授)

佚名资料

李苦禅的人生与艺术——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作者佚名

佚名不是没有姓名的人,而是作者没有署名,或是由于时间久远等原因作者的真实姓名查无根据,或者根本就无法知道作者是谁。也有的是由于集体创作或是劳动人民从很久远的时候就流传下来的作品,这样的作品的作者就被标作&l... 查看详情>>

佚名古诗词作品: 《涉江采芙蓉》《赵威后问齐使》《范雎说秦王》《召公谏厉王弭谤》《公子重耳对秦客》《有子之言似夫子》《明月何皎皎》《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九辩》《闯王·朝求升,暮求合

李苦禅的人生与艺术——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的意思

李苦禅的人生与艺术——中国近现代名家大红袍画集相关诗句

  • 古诗《涉江采芙蓉 - - 佚名 - - 《涉江采芙蓉》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涉江采芙蓉》全文如下: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古诗《明月何皎皎 - - 佚名 - -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 古诗《九辩 - - 佚名 - - 《九辩》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九辩》全文如下: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漻兮天高而气清,寂寥兮收潦而水清。憯
  • 古诗《闯王·朝求升,暮求合 - - 佚名 - - 《闯王·朝求升,暮求合》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闯王·朝求升,暮求合》全文如下: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
  • 古诗《去者日以疏 - - 佚名 - - 《去者日以疏》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去者日以疏》全文如下: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
  • 古诗《冉冉孤生竹 - - 佚名 - - 《冉冉孤生竹》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冉冉孤生竹》全文如下: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
  • 古诗《孟冬寒气至 - - 佚名 - - 《孟冬寒气至》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孟冬寒气至》全文如下: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
  • 古诗《今日良宴会 - - 佚名 - - 《今日良宴会》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今日良宴会》全文如下: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
  • 古诗《孺子歌 - - 佚名 - - 《孺子歌》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孺子歌》全文如下: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 古诗《客从远方来 - - 佚名 - - 《客从远方来》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客从远方来》全文如下: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
  • 古诗《庭中有奇树 - - 佚名 - - 《庭中有奇树》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庭中有奇树》全文如下: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 古诗《驱车上东门 - - 佚名 - - 《驱车上东门》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驱车上东门》全文如下: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浩浩
  • 古诗《明月皎夜光 - - 佚名 - - 《明月皎夜光》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明月皎夜光》全文如下: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
  • 古诗《青青陵上柏 - - 佚名 - - 《青青陵上柏》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青青陵上柏》全文如下: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
  • 古诗《赓歌·股肱喜哉 - - 佚名 - - 《赓歌·股肱喜哉》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赓歌·股肱喜哉》全文如下: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元首丛脞哉。股肱惰哉。万
  • 古诗《采薇歌 - - 佚名 - - 《采薇歌》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采薇歌》全文如下: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
  • 古诗《生年不满百 - - 佚名 - - 《生年不满百》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生年不满百》全文如下: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後世嗤。仙人
  • 古诗《迢迢牵牛星 - - 佚名 - - 《迢迢牵牛星》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迢迢牵牛星》全文如下: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
  • 古诗《凛凛岁云暮 - - 佚名 - - 《凛凛岁云暮》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凛凛岁云暮》全文如下: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锦衾遗洛浦,同袍与我违。独宿累长夜,梦想见容辉。良人
  • 古诗《东城高且长 - - 佚名 - - 《东城高且长》作者为先秦诗人佚名,古诗《东城高且长》全文如下: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

佚名的名句